当每一个长大的你,开始愈发温暖,愈发坚定,愈发向上,请相信,这并不是偶然。那个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那些我们称之为家人的人们,就这样静静地,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把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与我们分享助力我们成长。而这份财富,便是只属于你的,最珍贵的家风。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家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出生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农村家庭,我的家风既没有显赫家族的家训书碑,也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只有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
“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的爷爷,印象中爷爷一生在穿衣吃食上都十分节俭。常年穿着几身粗布衣,烂了又补、补了又穿,连袜子都会打补丁再接着穿,叔叔、姑姑们给他买了新衣服,反而会被他教育一通,我有穿的,不要再破费了。爷爷不仅穿着简朴,吃饭的时候也是不肯浪费一粒粮食,小时候爷爷十分疼爱我很少批评我,但每每去他家吃饭的时候都会受到爷爷的指责。也许是爷爷经历过太多饿肚子的滋味,他对浪费粮食的行为十分反感,饭桌上,他经常对我说的就是“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饭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饭不要乱跑、不要泼洒”。甚至每次大家吃饭结束时他都会在菜碟子里倒少许白开水冲一下再喝掉。
渐渐的我也明白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也知道了做人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别人的东西不要拿”
“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烂也是自己的”,平常不苟言笑、粗心大意的父亲却常常这样对我说。那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我特别羡慕班里的其他同学可以背着漂漂亮亮的书包去上学,而我每天放学回家都是提着一个帆布袋。有天放学我就把同学的书包背回家了,把自己那个帆布袋扔到火里烧掉了,记得那天父亲很生气把我狠狠的“教育”了一顿。慢慢的我也懂事了,知道了自己的东西再不好都要学会珍惜,喜欢的东西都要靠努力去争取。
现在走上了工作岗位,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会常常想起父亲的那句话,我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自己想要的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奋斗,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水利万物而不争”
我的母亲是个很普通的人,小学都没有读完,甚至有时连拼音都拼不上,可是我却觉得她很有文化、很有修养。她总会为他人考虑,很少与人争吵。当家里的亲戚朋友有困难时会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甚至在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哪怕自己并不富裕,都会献出一点爱心默默感伤。她常常教导我做人要像水一样善良。我后来才知道她教导我的话是出自《道德经》里的名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慢慢的我也懂得了这个世界从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也始终谨记母亲的教诲,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父母长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影响着我的人生走向。
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小家”紧系“大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既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今后我会在做好“小家”的同时为祖国这个“大家”添砖加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做自己世界里的英雄。